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用好科技创新“金钥匙”,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无论过去、现在,川农人一直为之而努力。未来,川农人还将继续“发光发热”。
回首过去——两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周开达院士首创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方法以及冈、D型杂交稻,让水稻每亩增产约30%;同时,他提出“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超高产育种思路”及“重穗稀植栽培技术”,创造了光敏不育系生态育种方法和技术,使粮食增产。1998年,周开达院士团队成果“籼亚种内品种间培育雄性不育系及冈·D型杂交稻”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周开达与学生在试验田研究
颜济先生在与学生们交流科学研究的经验时,常谈到创新对人类文明历史进程的重要性。颜济先生选育“雅安早"、”大头黄“、“竹叶青”等“62型”品种,把小麦亩产由150-200公斤提高到250-300公斤,使四川小麦生产上了一个台阶。选育的"繁六"及姊妹系具有高产、抗病、早熟、矮秆等优良特性,满足了多熟制要求成为能长期抗条锈、大面积栽培的典范品种。"繁六"及其衍生品种把四川小麦产量由250-300公斤提高到350-400公斤、使四川小麦生产又上了一个台阶。1990年,颜济教授团队成果“小麦高产、抗锈的优良种质资源繁六及姊妹系”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颜济教授工作照
立足现在——2022年度科技成果硕果累累
2023年3月28日,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第三届“四川杰出人才奖”颁奖仪式在成都举行。我校获得2022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18项,主持获奖数在全省高校中位列第2,此外,王静教授荣获四川省杰出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展现出当代川农人通过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方面的努力。
水稻研究所李仕贵教授主持完成的“重穗型杂交稻优异基因资源发掘与育种创新利用”项目,培育出系列重穗抗倒、优质抗病的杂交稻新品种并大面积推广,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荣获科技进步一等奖。园艺学院吕秀兰教授主持完成的“西南地区葡萄优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鉴选培育出多样化优良品种,打破了葡萄品种单一、国外品种垄断的局面。成果被列入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荣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展望未来——为建设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贡献川农大力量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四川省考察,提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在眉山市考察时,我校水稻研究所马均教授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高标准水稻种植基地建设情况。后来,马均教授提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让人备受鼓舞,接下来,他将继续努力,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带领更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走出实验室,走进田间地头,把水稻研究和种植培育技术推广工作做得更好,力争为国家的粮食安全继续作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是川农人未来的发展目标,马均教授的一番话也鼓舞着每一个川农人前行。川农人朝气蓬勃,兼具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助力乡村振兴,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