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6月8日在四川考察时的讲话。足以见得我省在全国粮食安全中的起到的重要作用。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种植国和消费国,水稻更是中国粮食的重中之重。四川农业大学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农林高校,有一辈辈的农业科技人才,在实验田中默默钻研,为水稻研究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杨开渠,他毕生致力于水稻研究,是我国再生稻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27年8月,杨开渠赴日留学,考入东京帝国大学农实科,弃工从农,立志以农强国,追求中华民族的复兴事业。
图1 杨开渠
1936年秋,在四川大学任教期间,杨开渠创建四川大学农学院稻作室并发表《四川省当前的稻作增收计划书》,提出通过种植双季稻等方式全面促进四川粮食增产,为抗日战争做好粮食供应。
图2 杨开渠《四川省当前的稻作增收计划书》目录
与前辈杨开渠教授一样,周开达院士也在水稻田中耕耘了一生。在幼时艰苦的岁月里,“远离饥饿,让大家都能吃上白米饭”成为周开达的内心深处的信念,也成为他日后从事水稻育种研究的目标。
图3 周开达院士在田中工作
为加速杂交稻产业化进程,建立卓有成效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他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民间科研成果推广组织“四川冈、D型杂交稻协作组”,跨15省市、100多个单位参加,为冈、D型杂交稻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推广3亿余亩,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在1988年,周开达带领团队完成了籼亚种内品种间培育雄性不育系及冈·D型杂交稻的研发,并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999年11月周开达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目光转到当代,保障水稻增产的大旗落到了又一代人的身上。2021年5月28日,全球顶尖学术期刊Cell在线发布了我校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稻研究所李仕贵与钦鹏教授团队联合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梁承志研究员团队完成的题为“Pan-genome analysis based on 33 high-quality assemblies provides insights into hidden genomic variations in rice”(基于33个水稻遗传多样性材料的泛基因组分析揭示"隐藏"的基因组变异)的研究论文。这是我校继陈学伟教授团队之后,再次在Cell上发表论文,也是我校第3篇CNS(Cell Nature Science)顶级学术期刊论文。
图4 李仕贵与钦鹏在实验室讨论中
2022年6月8日,水稻栽培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在我校与眉山市东坡区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合作建立的水稻核心试验示范区(永丰村)为习近平总书记介绍了当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粮食生产的新举措。
图5 马均教授(右2)为习近平总书记介绍有关情况
新时代的接力棒在传递,保卫粮食安全的重任将落到我们新时代青年的肩上。希望广大川农学子能够不负韶华,脚踏实地,在课堂重知识,在田间重实验,让宝贵青春开出绚烂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