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游校史馆|传承“川农大精神”争做新时代青年
“川农大精神”展区图
位于科创中心负一楼的校史展览馆“川农大精神”展区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尽介绍了百余年来,数代川农人经过不懈奋斗、薪火相传而形成的以“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为核心的优良品德。如今,“川农大精神”进入新时代,作为新时代的川农人,我们更应当积极传承与弘扬“川农大精神”,取其精华,将其发扬光大,争做新时代的青年。
“川农大精神”命名
从2000年5月23日“川农大精神”命名至今已有22年,然而“川农大精神”实际上从建校之初开始,历代师生都在不断的践行,其背后都有生动的人物和丰富的故事。2000年2月,经四川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省教委等有关部门来校调研并于同年5月组织召开专题座谈,正式将“川农大精神”概括为“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此后,“川农大精神”报告会在成都金牛宾馆举行。7月15日,四川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和省教育厅党组联合下发《关于学习“川农大精神”的通知》,号召学习和弘扬“川农大精神。
《关于学习“川农大精神”的通知》
“川农大精神”的内涵
“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是“川农大精神”的深刻内涵。
爱国敬业:爱国是“川农大精神”的首要内涵。在川农大校史上,先后有杨开渠、杨允奎、杨凤等多名海外名校留学归国的著名学者任教,他们满怀爱国热情,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兴农报国,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热情和终生,更为之后的历代川农后学树立了为人为学的楷模,在他们的示范和感召下,改革开放后的川农大创造了高达85%的归国留学奇迹。
杨凤留学前合影(丽江中学)
杨开渠在病中坚持科研
图为1962年1月8日摄于四川医学院病床上
赴美归国后的杨允奎院长(左)在实验地指导学生
艰苦奋斗:1956年,原四川大学农学院迁至雅安独立建校。在雅安创业期间,川农大人在几乎一穷二白的艰苦条件下,克服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等诸多困难,白手起家、矢志奋斗,始终不渝兴农报国的初心和信念,在动乱年代人心不乱、队伍不散、工作不断,用青春和汗水,为改革开放初期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一等奖并跻身“211”奠定了坚如磐石的事业基础。
农学系老师用自制实验器具做实验
团结拼搏:善于团队作战,长于代代接力,乐于提携后辈,甘于清贫淡泊,使得川农大人常能积累数代之功,最终实现重大成果突破,取得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优异成绩,并由此营造了互助互敬、薪火相传的干事创业的浓郁氛围。
水稻研究所的老师在考种
(前排从右到左周开达、孙晓辉、李实贲、黎汉云和陈廷文)
邱祥聘、曾凡同指导青年教师进修家禽细胞分析研究
杨开渠在病床上给稻作室全体同志写的信
求实创新:长期聚焦学科前沿、瞄准“三农”需求的川农大人,不仅获得了数量众多的高级别科研奖项,更在校企、校地合作中实现了70%左右的成果转化率,累计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高达1000多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四川、西南地区乃至全国范围的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时任省委书记彭清华为陈代文教授颁发四川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川农大精神”的新时代传承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川农大精神”也将被赋予新的内涵,作为新时代川农人的我们,传承并弘扬“川农大精神”是我们肩上的责任,从中汲取新的力量,将“川农大精神”发扬光大,争做新时代的青年人。
2020年9月28日,隆重举行纪念“川农大精神”命名20周年主题晚会
2020年9月8日,校领导为首届优秀教师标兵颁奖
2020年9月29日,隆重举行“川农大精神”命名20周年座谈会
更多内容欢迎大家光临校史展览馆,细心感受“川农大精神”背后的丰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