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服务大厅 > 正文

“川农大精神”中的廉洁基因

2020-12-04 16:11:00 作者: 王继红/文 潘坤/审访问量:255

“川农大精神”中的廉洁基因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时代背景下,廉洁文化已然成为一种引领社会风尚的先进文化。就高校来说,利用校本资源,打造高识别度的廉洁文化品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清朗向上的校园文化,对新时代立德树人工作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

回顾川农大114年的办学历史,学校正是在一种廉洁奉公、昂扬奋斗的创业氛围下才孕育形成了“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因此,深入挖掘“川农大精神”中的廉洁基因,探清川农大风清气正的历史因缘,将有助于在新时代弘扬“川农大精神”,传承创新优秀校园文化。

“爱国敬业”坚定了理想信念

川农大初建时期,适逢清末变革之际,社会激荡,民心浮动,安心办学者寥寥无几。但即便在如此艰苦困顿之中,学校依旧取得了不俗的办学成绩。建校两年后的1908年,学生已增加至170多人,学科也由单一的蚕桑专业发展至多学科农学专业。此外,在学校开放包容的办学思想滋养下,众多师生参与到声震川省的保路运动中,最终诱发“辛亥革命”,实现了共和的夙愿。

在以后的国民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我校师生都是积极的参与者,涌现出了王右木、江竹筠、康明惠等革命志士,勇立时代潮头,为了革命志业而奋斗,不畏牺牲。

由此可鉴,川农大的初心就是兴农强国。在之后的变迁发展中,川农大人兴农强国初心未变,爱国敬业理想更坚,最终奠基了“川农大精神”的首要品质。

“艰苦奋斗”铸就了清廉品格

1906年,川农大初创之际,学科结构单一,教员中具有专业农学知识背景者几希。在此等艰苦起步的办学情况下,学校根据四川省有发展蚕桑业的地利,优先发展蚕桑学科,并创设蚕桑讲习所,培养川省各地养蚕专才。随后,学校延聘有日本留学经历的农学生及日本农学专才作为教员,并筹措经费修建学堂、试验场、实验室,这才使得学校办学粗具规模。

1911年,清王朝覆灭,革故鼎新,初立的民国万象更新。农业学堂也顺应时势,在1912年改称四川高等农业学校,旨在培养农业技术人才,推广新技术,开发川边。但初立的民国并未使中国走向安定繁荣,而是乱象丛生。四川更是动荡不安,大小军阀数百个。作为四川省会的成都便成为争夺的目标,各路豪强交替占据成都,战事频发。据校史文献记载,乱军曾多次侵占校园,试验器具被捣毁,师生衣被被抢掠。在军阀割据时期,学校的办学经费也时断时续,教员经常领不到工资。

在清末民初政治紊乱、经费拮据的办学环境下,是川农大教师们秉持一颗廉洁从教、教育救国之心,不计酬劳,安心办学。不仅在困苦环境下培养出一批农业专才,更为之后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时期、迁雅建院的四川农学院草创时代的川农大师生们,铸就了一种清廉治校、廉洁从教的品质,这种品质就是“吃的是草、挤的是奶”的川农大人的“拓荒牛”精神,也是之后得到宣传传播的“川农大精神”中“艰苦奋斗”元素的精神起源。

“团结拼搏”孕育了和谐风气

1956年,学校按照新生的共和国的建设要求,迁往雅安独立建院。彼时雅安交通不便,经济社会发展落后,高校办学条件十分艰苦。时任四川农学院首任院长的杨开渠教授团结全校师生,因势利导地提出了利用雅安周边高山林立的特点发展山地农业的研究计划,以事业团结凝聚人心,最终在他的带领和示范下,团结拼搏的川农大人不但没有让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限制学校的发展,却以“人和”求生取胜,另辟蹊径地开创出独具特色的科研方向,为之后川农大扎根困难、团结一心地干好农业增产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78年恢复科技成果评奖制度后,川农大屡折蟾桂,所获的三大奖项在全省高校和全国农业高校中均名列前茅,不少项目在学术上居于国际领先地位。

西行迁雅的老一辈川农人偏隅一地、潜心科教、因地制宜,以杨开渠、杨允奎、杨凤等三位院长带领川农大师生团结拼搏,孕育了全校师生在艰苦时代的和谐风气,而他们三人在艰苦环境中以事业团结凝聚人心的精神也被后人称为“三杨精神”,正是“川农大精神”中“团结拼搏”的滥觞所在。

“求实创新”书写了创业实绩

求实方能创新,创新反哺求实,“求实”与“创新”相辅相成。改革开放后,川农大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迈入了迅速发展时期,学校各项科研获奖及社会服务事业取得井喷式增长,正是有赖于求实创新。为适应“四化”建设要求,学校调整专业设置,展开多层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工作。累计取得了上千亿的社会服务佳绩,科研成果转化率更是高达70%以上,赢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和社会的充分认可,使得创新基于求实态度,而创新最终也务实地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除此以外,川农大还凭借求实创新精神迈入“211”、“双一流”行列,在2010年开启使用了成都校区,一系列创业实绩都是在求实创新精神元素引导下稳扎稳打取得的。今天,新时代的川农人正把“三农”领域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卡脖子”问题清单转化为科研攻关的任务清单,求实创新的川农人正在并必将继续取得一个又一个耀眼的创业实绩!

 

 



Copyright © 2016 四川农业大学 档案馆(校史办公室).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方式 0835-2882932;028-86293129

地址: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四川农业大学老校区艺术楼二楼档案馆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公平镇惠民路211号四川农业大学图书馆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