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服务大厅 > 正文

潘光堂教授讲述留学归国背后的故事

2020-11-05 16:36:19 作者: 陈昀菲/文 潘坤/审访问量:310

潘光堂教授讲述留学归国背后的故事

11月4日,档案馆(校史办)口述校史工作坊在逸夫楼录播室,就我校改革开放后公派留学回国代表——潘光堂教授“回家的故事”展开口述历史采访。

潘光堂作为77级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回忆了当年自己如何备战高考、与农结缘的往事。四川农学院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环境艰苦,而农学也并非自己最初所爱,在他记忆中也没填报过这个志愿。但通过四年的学习,让他逐渐感受到学农的魅力,特别是攻读研究生期间,在高之仁、荣廷昭教授等老师的言传身教下,彻底爱上农学,开启了玉米遗传育种研究的科研之路。

1989年,留校任教的潘光堂受学校委派前往法国进修玉米遗传育种。他谈到,当时法国经济水平、科研实力、技术设备等遥遥领先国内,自己也曾在外国友人的劝说下萌生过继续读博深造的想法。但出国前,他曾向学校承诺一定会如期学成归来,不能言而无信;90年学校还在经费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为他寄来了价值9000多元的返程机票,这让远在海外的他非常感动,也深深感受到学校对他的重视与期盼,带着十万法郎的合作项目,便毅然踏上了回国之路。

回国后,潘光堂便跟随荣廷昭教授投入到繁忙的玉米遗传育种工作中,那时四川的交通、设施及科研条件等与国外相差甚大,为了推广玉米新品种,潘光堂在荣廷昭老师安排下,根据工作需要与老师一道、或单独到省内外基地查看玉米新品种繁殖、制种情况。他们有时每天要跑多个基地,那是交通不便,有时气候恶劣;多年来,为了玉米科研工作,足迹遍及四川及我国大多数省份,他最多时大约三分之一时间都是在外奔波。虽条件艰苦,但这些都是他回国前便预料好的,早有心理准备,毫无怨言。

除科研工作外,潘光堂还曾在我校身兼多职,是研究生工作部部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直属党支部书记、玉米研究所副所长,为处理好科研、管理、教学等多项工作,潘光堂牺牲了很多陪伴家人的时间,他谈到在自己最繁忙的20多年间,晚上10点回家已是常态,每次出差大多是乘坐末班机,只有利用节假日时间为学生修改论文,最忙那些年,春节一般只休息3天便投入到玉米推广的工作中。从管理岗位退下来以后的今天,有了更多时间陪伴家人,他戏谑地说自己是在“还债”。

今年是“川农大精神”命名20周年,距离潘光堂“留学归国”已有30年岁月。 2002年,学校公派留学人员85%的高回国率,受到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关注,并批示“‘川农大精神’应该总结、宣传和发扬”,潘光堂便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响应学校号召,留学如期归来,以身践行“川农大精神”的代表之一。潘光堂谈到,进入新时代,“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精髓和本质始终不变,但它的内涵在不断扩展,年轻人要在时代机遇面前不忘初心,戒骄戒躁,继续发挥艰苦奋斗与团队精神,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创新,传承与弘扬好“川农大精神”。

 

 

 

 



Copyright © 2016 四川农业大学 档案馆(校史办公室).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方式 0835-2882932;028-86293129

地址: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四川农业大学老校区艺术楼二楼档案馆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公平镇惠民路211号四川农业大学图书馆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