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川农大精神”|爱国敬业,代代相传
百载风雨路,川农砥砺行。在川农大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了具有深刻内涵的“川农大精神”,它是川农大的精神财富,是川农大办学特色的灵魂。其中,“爱国敬业”作为川农大精神的核心和第一要义,贯穿始终。爱国,是个人追求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敬业,则是爱国情怀在实际行动中的具体体现。
从1906年四川通省农业学堂初创开始,一批批川农大先贤怀揣革命理想,致力于民族复兴。我校12位英烈校友中有大家熟知的江姐、王右木、郑佑之等,除此之外,还有活跃在大学校园,用文艺开展斗争的爱国英烈校友何懋金。1945年,日本投降后,何懋金从金陵大学农经系转入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我校前身机构)农经系就读。在此就读期间,他发起成立“离离草社”,组织同学阅读进步书籍、讨论时事政治、宣传党的主张并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内战全面爆发后,何懋金一边求学,一边发起“黎明歌唱团”和“秧歌队”并担任负责人,以音乐开展对敌斗争,成功在成都新闻大厦举办了一场反响热烈、远超预期的募捐义演,虽遭反动当局严重警告但他毫不退缩。“四・九运动”中,他发挥重要作用,借舆论迫使反动派释放学生、发放平价米。事后,他不顾危险掩护被传讯同学。1949年本是黎明即将到来的时刻,但何懋金因叛徒出卖,在万县河口被捕,狱中他受尽毒刑但始终严守秘密。11月27日,为保护下铺战友,他挺身而出壮烈牺牲,年仅32岁,以无畏与牺牲诠释对国家的挚爱和事业的忠诚,将青春热血献给祖国。
何懋金
红色历史文化为川农大“爱国敬业”精神提供了肥沃土壤,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川农人奋勇前行。在“川农大精神”的指引下,以马均教授为代表的我校农业科技专家正不断诠释着新时代“爱国敬业”精神。马均教授始终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理念,其科研硕果累累,获得多项省科技进步奖,2017年更是创下成都平原水稻超高产纪录;在人才培养方面,先后培育出76名硕博人才,他们扎根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一线成为骨干力量。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眉山市东坡区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永丰村)考察,马均教授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核心区示范的水稻新品种和生产新技术,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均教授等人的工作给予肯定和鼓励。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后,马均带领团队铭记嘱托,奋进科研,2023年,为打造“天府粮仓”,他不辞辛劳,先后十多次深入成都、自贡等粮食主产区调研,足迹遍布四川粮食主产区,为高质量建设“天府粮仓”献“稻香”良策。身为省优秀共产党员,他坚守初心,心怀“国之大者”,想农民所想,自2015年起,联合专家与东坡区合作举办“一优两高”竞赛,累计培训农民5000余人次,培育种粮大户230余人,造就100余名“土专家”“田秀才”,切实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4年4月20日获“贾思勰农业奖”先锋人物奖,马均教授不断地诠释着爱国敬业精神,为农业发展、粮食安全与农民幸福不懈奋斗。
马均
从何懋金的热血革命,到马均教授的深耕田野,再到如今越来越多的川农学子到祖国的一线去,奉献青春力量。川农大的爱国敬业之魂代代赓续。每一代川农人都厚植于历史文化的沃土中,秉持“兴中华之农事”的初心,以对专业的精研和对国家需要的担当,将爱国之情融进血液,把敬业化作日常的坚守,让奉献成为生命的底色,于平凡之中铸就非凡,谱写着独属于川农人的壮丽人生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