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服务大厅 > 正文

传承红色基因|周开达的红色誓言

2023-12-20 10:28:17 作者: 校史文化服务中心/文 潘坤/审访问量:861

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周开达的红色誓言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百年川农,走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农业领域人才,周开达院士,前半生攻坚,成功后又默默躬身在田。经过多年研究,他在杂交稻育种理论和方法及应用方面作出了重大突破与贡献。他的毕生精力和热情,都投入到了育种领域。本期文章将带领大家了解周开达院士和他立下的红色誓言。

周开达图片

周开达(男 1933.04-2013.07)

重庆江津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稻育种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8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考入四川大学农学院(1950-1956年,四川农业大学前身办学机构),成为著名水稻专家杨开渠先生的得意门生。1960年于四川农学院(1956-1985年,四川农业大学前身办学机构)农学系本科毕业,1961年起于四川农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毕生致力于水稻育种研究,为我国水稻高级人才培养和水稻育种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首创了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方法”,提出“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超高产育种理论与技术重穗稀植栽培技术;创造了光敏不育系生态育种方法和技术,被誉为西南杂交水稻之父,他是川农大精神的传承人、弘扬者和实践者。

 

“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党培养的科技人员,又是一名共产主义战士,把解决人口不断增加、土地不断减少的矛盾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背景阅读:

面对人口不断增加、耕地日益减少的挑战,为了选育稳定的两系杂交稻,周开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提出了建立生态育种法。经过七年努力,他和同事们用此方法培育成功了一批败育起点温度为23℃的光温敏的不育系,该成果与19968月通过国家“863”专家委员会鉴定,现已被全国两系杂交稻研究单位广泛应用。1996年初,周开达就提高粮食增产做出以上总结。

水稻研究所的老师在考种(左起陈廷文、黎汉云、李实贲、孙晓辉、吴伯龄、周开达)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寄给周开达院士的寿辰贺卡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的知识是浅薄的,力量是微弱的,但当他的知识和力量熔合于党领导下的革命、建设洪流中,成为伟大事业的一个部分时就不再是浅薄和微弱的了。”

背景阅读:

1986年1月,工作于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的周开达在经历了长期慎重的思考下,向中国共产党提交了《入党志愿书》。他深刻地明白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中最优秀的先进组织,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自己近三十年来在党的领导下的亲身经历也使他感悟到正是因为他从事的工作是党领导下的伟大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他才会有当下的成果。没有党的领导和群众的支持,个人是不会有作为的。因此,周开达在他的《入党志愿书》里写下了以上话语。

 

“一个科技人员的成功,前二十年主要取决于自身的科学素养和坚韧不拔的奋斗。后二十年则主要取决于队伍。能否带出一支精明能干、团结协作的科技队伍则是继续取得更大成就的决定因素。”

背景阅读:

由周开达所在的水稻杂种优势课题组主持的四川冈·D型杂交稻协作组在长期的工作中规模不断扩大、组织不断完善,业已成为跨六省、44个市县的科研生产联合体,并创造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基于此,1987年1月4日,周开达在个人的《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申请表》中写到,在科学研究上要站好队伍,博采众长才能在后续的科学研究中取得更大的成就。上述言论就是周开达在个人的经历的基础上,针对科学研究应当如何深入表达的观点之一。

 

“我们就是要把手中的东西搞清楚,即使10年都搞不出来成果,也要把教训留给别人。我们要勇往直前,要走自己的路,要有自己的特色。”

背景阅读:

上世纪70年代,国家大力提倡搞杂交水稻,敢想敢做的周开达决定采用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技术,这是一次真正的冒险,国际上只有失败的先例,没有成功先例。周开达的好友们都劝他不要白费力气,自毁前途。当时周开达已有一些材料,他面对困难没有退缩,坦然地说了以上的话。1988年,周开达团队籼亚种内品种间培育雄性不育系及冈·D型杂交稻研究成果获国家发明一等奖,这一创造性的技术发明也得到了袁隆平院士的高度认可。

 

“理论知识,你们已经学了很多,还有一本厚厚的书需要你们去读,就是稻田之书。水稻品种选育不是读书读出来的,而是在稻田里干出来的。要理论结合实际,在实践中出真知。”

背景阅读:

周开达为了水稻育种,长期狼狈地在稻田里工作,每年冬天还要去遥远的海南岛南繁,快60岁时还带领研究所的老师们背井离乡去艰苦的温江农场重新创业。他前半生攻坚,默默成长取得成功后,仍旧躬身在田里,将毕生精力和热情都投入到了育种领域。周开达去世后,《中国青年报》独家采访了他的第一位博士生李平,以深入了解周院士生平,据其回忆,以上的话是周开达常教导学生如何做好水稻研究时所说。

周开达教授与学生在试验田研究

周开达教授在试验田研究

周开达教授向专家介绍试验田水稻情况

四川农业大学周开达院士雕像

 END



Copyright © 2016 四川农业大学 档案馆(校史办公室).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方式 0835-2882932;028-86293129

地址: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四川农业大学老校区艺术楼二楼档案馆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公平镇惠民路211号四川农业大学图书馆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