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服务大厅 > 正文

于百余年校史中缝补生死

2023-11-07 17:37:55 作者: 学生校史文化服务中心/文 陈昀菲/审访问量:32

他们走出时间,至此又变成那个孩子

——于百余年校史中缝补生死

生的终止不过是一场死亡,死的意义不过在于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时间。

——余华

所有的伤痕都变作武器

最近热剧《三悦有了新工作》,提到的一位名叫刘美兰的往生者,她是日军侵华中幸存的一名慰安妇。而她的遗愿是,不穿衣服。刘美兰告诉了儿子:等我死了,把我捐出去不穿衣服,让人们看到那些伤,忍了一辈子,不想再忍了!

1945年,年仅15岁的刘美兰被抓去做随军慰安妇,后来在逃跑的过程中锁骨中了一枪,凭借着惊人的毅力活了下来,可是弹片却永远留在了她的身体里。七十多年过去了,弹片割破了颈动脉,带走了她的生命。刘美兰在无数个日夜里惊醒,枕头下面永远放着一把短刀,是对过去阴影的抗争,是怕又跌进无尽的深渊。她身上的伤,是日军罪行的证据,是民族屈辱的警醒。

刘美兰虽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她留下自己伤痕累累的身体,告诉世人:过去虽然已成历史,但伤害永远都不会被磨灭。即使当下阳光明媚,勿忘昔日黑暗沉沉。

花落下,正因为花开过

历史总是会惊人相似,当我们将目光倒回100年前,同样会发现像这样一位不惧生死的人。于川农百余年历史间游走,总会有几抹浓墨重彩;于密密麻麻的校史文献里,又窥见一染红梅傲雪艳。跟随镜头,聚焦杰出英烈校友--江竹筠。

(江竹筠烈士)

“给她一个竹签刑具,看她能撑多久”。

百年前,重庆渣滓洞中,一个血肉模糊的女人瘫倒在地。高处,是反动派刺耳的狞笑;前方,是无数像江姐一样的共产党人咬牙追寻的光明。“竹签子是竹子做的,而共产党人的意志是钢铁。”鲜血晕红了破烂的囚衣,那朵娇艳的花陨落在了明媚的29岁,而花的馨香却流连了百年,至今弦歌不辍。

江竹筠,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因热爱马列主义,19岁加入中国共产党,经组织安排入四川大学农学院学习,并从事了党的秘密工作。1948年6月14日,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在渣滓洞被痛苦折磨5个多月壮烈牺牲。在阴森恐怖的渣滓洞监狱里,江姐偷偷藏起竹筷,将棉花烧成灰,用自制笔墨,写下最后一封“托孤信”:

(江竹筠烈士家书)

“……盼教以踏着父母的足迹,以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这封信不仅是对江姐孩子的教诲,更是作为一盏明灯指引百年后的我们。江姐虽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她留下的红岩精神,深深影响着后世的人格塑造,也不断丰富着川农大精神,不断助力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扔掉躯壳只是向前

“有的人活着,但在别人心里已经死了,而有的人死了,却永远活在了别人心中”这就是江姐眼中的生死观;而如今,人们大多接触到的是“生的教育”,要救死扶伤,从未被教如何对待死亡。其实对于死亡,是应该温情相送的。中国人向来是忌讳谈论生死的,仿佛谈生死会把死亡招来一样。事实不是这样的,只有讨论的足够多了,才能降低对死亡的恐惧,在死亡真正来临的那一刻,才会多一份坦然。或许像刘美兰一样,成为一株洁白无暇的玉兰;或许像江竹筠一样,做一枝昂首怒放的红梅。

(川农大江竹筠雕像)

向死而生,是为给生命赋能。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很少有人会平静的面对死亡,但是大家都需要明白,遗体虽然会腐烂,但爱不会。游溯在漫漫时间之河,始觉生命如蜉蝣,深知死亡总是如影随形。而正视死亡,其实是为了更好的珍惜生命,在有限的时光里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四季更替,生命轮回。夜空又多了几颗星星,照亮走夜道的人们。



Copyright © 2016 四川农业大学 档案馆(校史办公室).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方式 0835-2882932;028-86293129

地址: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四川农业大学老校区艺术楼二楼档案馆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公平镇惠民路211号四川农业大学图书馆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