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服务大厅 > 正文

传承红色基因|杨开渠篇

2023-05-07 10:00:30 作者: 学生校史文化服务中心/文 潘坤/审访问量:592

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杨开渠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百年校史,百年传承,在几十年前,川农有一位博学的老教授,他是再生稻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也是一位在科教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优秀农业教育家。下面让我们去更加深入地了解我校杨开渠教授吧!

他是再生水稻科学事业的先驱者。

他说,“惟有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去克服一切困难,以整个的生命贡献给国家才有意义”。

杨开渠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水稻的研究上。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粮食输出居全国各省之首。由他主持的稻作室及杨允奎主持的四川农业改进所等农业科研机构对粮食增产的研究强有力地支持了四川抗战时期的粮草输出供应,对全国抗战胜利贡献巨大。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0月,他提出一年之内的紧急增产计划再生稻种植。1938 年1月30日,中央日报等各报用二号字登出《再生稻初步成功》消息,再生稻的成功培育,缓解危亡形势下的粮食危机,并且鼓舞了后方农学界人士,为了最后的胜利,为了民族生存而努力。

undefined

图1 杨开渠教授

undefined

图2 稻作及米谷理论之与实验讲稿

图3 民族复兴最后的根据地-四川省当前的稻作增收计划书(1936年)

他是红色基因的杰出传承者。

他说,“在新中国的建设中,我愿做一块碎石,来铺平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至共产主义的道路。”

1952年9月,杨开渠向四川大学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争取二次入党,并在报刊《人民川大X第三版)发表文章《我决心争取入党》,他认为自己必须有一个伟大的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人生观,一生才有努力的目标,他决心把自己贡献给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在晚年,他还坚持着“我还想活二十年,为党工作二十年。下肢瘫痪了不能走,脑子还可以用,以后可以用轮椅把我推到田边去”他用一生践行着他对党的誓言。

图4 杨开渠 《我决心争取入党》

图5 关于追认杨开渠同志为中共党员的报告

他是勇于担当、助力民族复兴的人才培养者。

他说,“作为一个高等农业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教育领导下,长期的肩负起这一光荣使命,为祖国培养大量的、合格的农业生产战线上的建设人才。”

为了响应国家的“一五”计划,杨开渠发表文章《为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努力奋斗—为祖国培养更多的农业建设人才》,他在文中指出,要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为农业生产服务的高等农林学院毕业学生,并需要根据五年计划对农业发展的实际要求,教会他们掌握必要的知识;同时,他带头精炼教学内容,在作物栽培学水稻部分中以适时播种、好种壮秧、合理施肥、少秧密栽四大技术为主线讲授12学时,学生反映启发性强,好掌握,既有理论又联系实际,使人产生跃跃欲试的心态。他提出,科学研究工作,也必须结合教学、结合生产、结合政治进行,绝不能够好高骛远和脱离实际。他还提出,同学们都应该在即将要到的工作岗位上去的时候,下定决心,把自己的力量和知识,贡献给伟大的祖国,无限忠诚地为新民主主义建设,并进而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建设服务。

图6 杨开渠《为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努力奋斗》

身处伟大的历史的洪流之中,满怀建设现代化中国的热情之下,我们要继承杨开渠教授的伟大精神,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承担起时代传递到我们手中的责任。



Copyright © 2016 四川农业大学 档案馆(校史办公室).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方式 0835-2882932;028-86293129

地址: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四川农业大学老校区艺术楼二楼档案馆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公平镇惠民路211号四川农业大学图书馆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