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服务大厅 > 正文

“三杨”精神:开拓者 创新家

2022-05-18 10:33:12 作者: 学生校史文化服务中心/文 陈昀菲/审访问量:1583

“三杨”精神:做朴实的开拓者,严谨的创新家

百年川农,百年风雨兼程,百年历久弥新。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川农人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最终凝练出“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而“川农大精神”则离不开“三杨精神”的奠基和开拓。

“三杨”即为雅安独立建校后的第一位院长杨开渠、第二任院长杨允奎以及首任四川农业大学校长杨凤。三位先生为兴中华之农事,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科研阵地,形成了“作风朴实,治学严谨,脚踏实地,锐意创新,勇攀高峰,争创一流”的优秀精神。

为川农科研打基石——杨开渠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正在日本留学的杨开渠校长怀着一颗爱国赤子心毅然回到祖国。自被任命为四川农学院院长以来,杨开渠校长带领无数川农科研人在艰苦的科研环境中砥砺奋斗,为川农的科研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没有控制光照的精密仪器,他就用盆子和布控制光照来做实验;田埂上、水田里,时常可以见到他弯着腰杆进行科学研究的身影。

为掌握第一手材料,他还顶烈日、冒严寒,骑着自行车四处搜集材料,深入二郎山、宝兴等高寒山区开展调查研究......

也正是因为杨开渠校长在科研路上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他才能因地制宜提出种植双季稻、采取干田直播法、选育旱稻品种等方法提高粮食产量,巩固抗日大后方,真正实现“兴中华之农事”的人生理想。

杨开渠院长

为科研宁当躬耕不辍“老黄牛”——杨允奎

1928年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攻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1933年被授予博士学位后回国。谁能想到这样卓乎不群的履历,属于那个在田野里步履蹒跚地挑着粪桶为玉米施肥的慈祥老人呢?

炎炎酷暑,他顶着毒辣的烈日在玉米地里研究;重病在榻,他也心系科研工作,一再叮嘱:“要好好管理,我病好后去收获考种。”

杨允奎院长在科研的道路上就像那躬耕不辍的“老黄牛”,为兴中华之农事不断奋斗在科研一线,拯救无数生命。

杨允奎院长

为国为教育奉献一生——杨凤

先后在云南昆明西南联大、美国依俄华州立农工学院攻读学士、硕士和博士的杨凤校长,毫无疑问是秀出班行的天之骄子。而待他学成,面对其他国家的百般挽留阻挠,他毅然决然地冲破一切障碍回到新生祖国的怀抱。1985年6月,杨凤任四川农业大学校长。

“日本帝国主义教育了我们,让我们懂得了亡国的耻辱,让我们立下了终身的志向: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生于动荡年代的杨凤校长,更加深刻地明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八个大字的分量。

他扎根西部,为川农奉献了自己最好的五十年,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从零开始建设了重点学科。五十年的漫长岁月,换来的是桃李满天下、川农科研事业开花结果。回望这五十年,他自豪地说“我为自己在西部坚持了50年引以为荣。我希望在外留学人员,包括我的学生,在外面作出成绩的同时,能兼顾为国内做些事,这一点还是能够做到的。”

杨凤校长

“三杨”精神和川农大精神

观川农百年历史,坚守科研阵地、为“兴中华之农事”砥砺奋斗的校长领导、专家学者不胜枚举。也正是因为他们砥砺奋进、笔耕不辍,“作风朴实、治学严谨、脚踏实地、锐意创新、勇攀高峰、争创一流”的“三杨”精神和“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才能薪火相传。不只是他们所取得的硕果累累的科研成就,他们的人格、学识、风范、品质都如百川入海,融汇入“川农大精神”的汪洋中,并不断发扬光大,历久弥坚。



Copyright © 2016 四川农业大学 档案馆(校史办公室).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方式 0835-2882932;028-86293129

地址: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四川农业大学老校区艺术楼二楼档案馆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公平镇惠民路211号四川农业大学图书馆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