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家元,土壤肥料学家,中国现代土壤肥料科学的先驱。毕生从事农业科学大学的教育和土壤肥料科学研究。早在30年代中期就编写出版我国大学教科书《肥料学》和《土壤学》,较长时期为多所大学使用,发表了一批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报告。他主持筹建的四川省内江土壤研究室,对四川的水土保持事业起了推动作用。
彭家元1896年6月日出生于四川省金堂县姚渡乡,自幼勤奋刻苦,积极向上, 1912年考入成都高等农业学堂预科学习,1914-1918年考入北京农业专门学堂学习,1920年-1924年公费留学美国,先后在威斯康辛大学、伊里诺大学、爱阿瓦大学和阿利根大学学习和研究,专攻土壤、肥料,获农学学士、硕士学位。学习期间在农场、工厂、餐馆、私人家庭打工,半工半读,备尝艰辛,毕业后在俄勒冈大学从事研究工作。
1924回国后,先后担任北平大学农学院教授、厦门集美学校教员兼教务主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兼农林化学系主任、武汉大学农学院教授、四川省稻麦改进所(后并入四川省农业改进所,今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技正兼农林化学系主任、农事试验总场场长、四川大学农学院教授兼农学院院长。
在中山大学任教期间,彭家元教授与邓植仪、陈方济教授等创建了“中华土壤肥料学会”,与邓植仪教授共同主编《土壤肥料学报》。 1929年他与邓植仪教授共创“广东土壤调查所”,兼任技正,在广东中山、南海、三水等20多个县进行土壤调查,出版土壤报告10余册,基本上查清了土壤类型,利用改良方式、生产问题及培肥途径等,对该地区农业生产起了促进作用。1929年至1937年,彭家元在中山大学创办《农声》杂志、在《土壤与肥料》上发表了多篇有关土壤微生物的研究论文。彭家元与陈禹平根据好热性纤维分解菌的功能,研究了我国农村的堆制发酵方法,成功地富集培养了高温纤维分解菌,定名为“元平菌”,发表了《元平式速成堆肥》一文,为我国农村积肥造肥、开辟肥源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措施,是我国40年代在农业中推广的新技术之一,为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0年8月1日,彭家元在成都四川大学化学馆参与了“水土保持”一词的创定,同年,在内江县城西郊圣水寺建立了内江土壤研究室,该室的工作对四川水土保持事业起了奠基和开拓作用。
解放后,彭家元担任过农化系主任,川农独立建院后任土壤化学教研组主任。另外,他还先后担任过中国土壤学会第一届、第二届理事,四川省土壤学会第一届、第二届理事长,四川省农业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委员会第二届、第三届委员。彭家元于1966年逝世,终年6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