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服务大厅 > 正文

馆厂社联动 解码非遗基因

2025-09-05 15:29:27 作者: 胡钰、张珊/文 潘坤/审访问量:11

2025年7月,四川农业大学学生校史文化服务中心蜀韵科绿志愿服务先锋队以“非遗技艺传承与乡村振兴”为核心,通过与四川农业大学校史馆标本馆“馆馆”“馆厂”“馆社”联动,深化实地调研、拓展宣传等渠道,在川渝三地开展系列非遗调研与传播行动,为传统技艺注入青春活力,助力非遗赋能乡村振兴。

蜀韵科绿志愿服务先锋队成员们调研荣昌夏布合影

蜀韵科绿志愿服务先锋队成员们调研马边花间刺绣合影

蜀韵科绿志愿服务先锋队成员们调研雅安藏茶合影

馆馆馆厂馆社联动:深耕实地调研,解码非遗基因

依托重庆荣昌天运夏布博物馆、雅安藏茶茶厂、马边花间绣合作社等文化场馆的联动合作,蜀韵科绿志愿服务先锋队深入非遗传承一线,展开系统式调研。

在重庆荣昌天运夏布博物馆,团队系统梳理夏布从苎麻到成布的28道核心工艺。从触摸粗糙却坚韧的苎麻纤维,到观察古老织布机上的经纬交错,队员们亲历“全手工制作”的匠人坚守——这种需耗时两个月、无机器可替代的复杂工艺,不仅让大家理解了夏布“强度高、吸湿快、抗菌防霉”的独特优势,更感受到千年纺织技艺的文化重量。博物馆内陈列的夏布画、刺绣折扇、绣球等文创产品,展现出传统面料与现代设计的碰撞,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创新,为团队提供“非遗生活化”的鲜活样本。

吴老师向团队成员们讲解夏布纺织材料

在雅安藏茶茶厂中,讲解员沈治国老师的讲解为团队揭开了藏茶的历史密码。从茶马古道的贸易记忆到“拼配、蒸压成型、陈化”三大核心技艺的演示,队员们了解到藏茶作为“民族团结茶”的文化内涵与产业价值,以及“公司+农户”模式带动茶农增收的产业实践。

沈老师为团队成员讲解藏茶制茶工艺技术

此外,团队还联动乐山马边花间刺绣合作社,探访彝族文化符号与刺绣技艺的融合创新,见证“非遗工坊+文创设计”模式如何让指尖技艺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生产力。

团队采访花间绣合作社负责人

花间绣合作社部分成品展示

馆厂联动:创新直播宣传,拓宽传播边界

以馆厂联动为纽带,团队联合非遗传承人与企业,运用数字化手段打破非遗传播的地域限制。7月17日,团队携手雅安藏茶厂及省级非遗传承人李朝贵董事长,在哔哩哔哩直播平台开展“弘非遗传承,展藏茶新生”科普直播,吸引超3000人次在线观看。

直播中,李朝贵董事长以藏茶厂生产车间为实景,详解“三蒸三揉”工艺中蒸制温度、揉捻力度的精准控制,结合工厂的陈化仓库展示藏茶“越陈越香”的独特属性。他还联动四川农业大学科研团队,从医学角度解读藏茶中茶多酚、茶多糖等成分的健康价值,让观众直观理解“高原生命之茶”的科学内涵。这种 “博物馆文化展示+工厂生产实景+专家深度解读”的联动模式,让非遗从“展柜”走向“屏幕”,实现传统技艺的生动传播。此外,团队还邀请四川农业大学生物科学学院熊鹰副教授讲解动物学视角下的生物多样性探索,向直播观众揭秘生物多样性保护密码。

李朝贵先生讲述南路边茶制作技艺

青春赋能: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四川农业大学学生校史文化服务中心蜀韵科绿志愿服务先锋队始终以“传承为根、创新为翼、产业为脉”为理念,推动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在荣昌,团队见证夏布企业通过“研学活动+校企合作”培养青年传承人;在雅安,藏茶厂与高校以“产学研”合作赋能科技;在马边,刺绣培训班助力族妇女实现“指尖增收”。

蜀韵科绿志愿服务先锋队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四川农业大学校史馆标本馆馆馆、馆厂、馆社联动机制,对接高校资源,拓展宣传矩阵,让非遗既守匠心,又接地气,成为乡村振兴的“活态资产”。



Copyright © 2016 四川农业大学 档案馆(校史办公室).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方式 0835-2882932;028-86293129

地址: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四川农业大学老校区艺术楼二楼档案馆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公平镇惠民路211号四川农业大学图书馆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