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服务大厅 > 正文

川台纪录片中心来馆调研

2025-04-21 08:42:57 作者: 张瑾/文 潘坤/审访问量:17

四川电视台纪录片中心来馆调研

杨开渠教授科研助力抗战历史贡献

为筹备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弘扬抗战精神,四川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将摄制10集纪录片《烽火川魂·抗战记忆》。4月18日,纪录片摄制调研组一行到访档案馆(校史办),围绕杨开渠教授科研助力抗战的历史贡献开展专题调研。档案馆(校史办)充分发挥馆藏资源优势,系统梳理并提供珍贵档案材料,为《烽火川魂·抗战记忆》纪录片创作挖掘历史细节、夯实史料基础。

调研过程中,档案馆(校史办)依据杨开渠抗战时期科研与爱国事迹脉络,精选50余件档案史料供查阅,包括《再生稻研究之一:品种间重要性状之相关性》《再生稻浅说》《水稻分蘖之研究》等原始手稿和研究报告档案,《民族复兴最后根据地:四川省当前的稻作增收计划书》《生命的点滴》《沉醉的太阳》等影印件档案,以及相关数字化档案史料。馆内工作人员还结合馆藏文献,为调研组详细解读档案背后的历史背景与学术价值,并对如何通过影像语言生动呈现杨开渠科研精神展开讨论。最后,双方一同参观雅安校区校史展览馆,双方还就如何在纪录片中更好地呈现校史展览馆内的杨开渠史料做了进一步探讨。

川台纪录片中心调研人员表示,此次调研获取的一手档案资料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鲜活素材与权威依据,将通过镜头语言再现杨开渠以科技救亡图存的历史功绩,弘扬其爱国奉献精神。

四川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调研组来访交谈照

四川农业大学档案馆(校史办)馆藏杨开渠教授档案史料

杨开渠(1902.10—1962.02),号顽石,浙江诸暨人,著名农业教育家,水稻科学家。杨开渠被国务院任命为四川农学院(1935—1950年间四川农业大学的办学机构)首任院长,他最早在长江流域倡导种植双季稻,是世界上最早对再生稻开展系统研究且研究最为深入的学者。杨开渠在抗战时期以科研报国,为保障大后方粮食安全作出卓越贡献。1936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夕,杨开渠发表长达两万多字的《民族复兴最后的根据地:四川省目前的稻作增收计划书》一文,以民族危机加深,四川成为最后根据地为视角,提出改革四川稻田耕作制度,试验种植双季稻和旱稻等系统方案。1937年10月,杨开渠推出紧急增产策略——再生稻种植,并编写《再生稻浅说》指导生产实践。从1941年开始,杨开渠先后选育出“川大洋尖”“川大白节子”“川大白脚粘”等水稻良种,亦为抗战时期粮食增产发挥关键作用。据统计,1941年到1945年,再生稻在四川推广五十余万亩,产量达三千余万斤。

杨开渠教授



Copyright © 2016 四川农业大学 档案馆(校史办公室).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方式 0835-2882932;028-86293129

地址: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四川农业大学老校区艺术楼二楼档案馆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公平镇惠民路211号四川农业大学图书馆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