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农牛物语:铜牛背上的星光
传闻川农有个神秘的搬牛大队,他们白天上课,入夜便将牛悄然搬到教室、公寓甚至食堂角落,让憨厚的牛影成为随时“刷新”的惊喜。这场持续多年的搬牛活动,实则是川农人共同的美好回忆。当铜牛挣脱基座的束缚,它所承载的早已不止是一尊雕塑的重量。

川农牛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只雕塑牛是由著名雕塑家陈箫汀先生在2006年设计的,其设计灵感来源于放牧归来的牛群在夕阳下缓缓行走的场景,牛身模糊得只留被阳光勾勒的脊背,力量感与美感完美融合。其低首蓄势的造型既体现谦逊务实,又暗含随时奋进的姿态,与“川农大精神”相呼应,因此,他才得以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百年校庆纪念雕塑群之一。同学们的突发奇想使搬牛成为一种大众活动,甚至成立了搬牛协会,组织大家文明搬牛。“搬一次川农牛”曾被数以万计的川农人票选为“毕业前必须要做的十件事”之一,成为当之无愧的“初代网红”,而且至今热度不减当年。

川农牛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陈箫汀先生用铜塑凝固了牧归时刻,却未曾料到,川农人用双手赋予了这尊雕塑第二次生命。当夕阳的余晖从牛背上褪去,另一场关于光的接力却在夜色中展开。“川农大精神”从不是百年不变的教条,凌晨三点的读书声是勤奋,而三点起来搬牛亦是勤奋,每一代学生都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川农大精神”。搬牛则完成了精神的双向传递,成为独特的校园文化。
在川农,牛从来不只是雕塑,他是清晨赶课时撞见的惊喜彩蛋,是实验数据出错时倾诉的对象,更是毕业照里永不缺席的朋友。如果说校史馆里陈列着“川农大精神”的官方版本,那夜半移动的铜牛就是学生自制的番外篇,用轻松幽默修正着严肃叙事。
移动的川农牛展现了“川农大精神”最纯真的一面:既能像牛一样深耕大地,又能像星光一样自由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