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田里注真情,赤子一片中国心|傅淡如的红色誓言
数十年如一日,扎根稻田,精心钻研,纵使磨难多如麻,也咬牙硬挺,只因一片赤子心,誓要报效祖国。这是傅淡如教授的真实写照,本期文章将带领大家了解傅淡如教授和他留下的红色誓言。
傅淡如教授留影
傅淡如(男1933.11-2012.02)
四川璧山人,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5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四川大学农学院(1950-1956年,四川农业大学前身办学机构)农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56年随迁至雅安任教。先后从事水稻栽培、水稻品种资源整理、再生稻和杂交水稻选育,其部分科研成果获1978年四川省科技大会成果三、四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农业部农牧渔丰收二等奖,参编了全国统编教材《作物栽培学(南方本)》、西南地区协编教材《作物栽培学》。在水稻研究方面造诣深厚,成果丰硕,为我校水稻研究所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傅淡如教授是培育、践行和传承“川农大精神”的典范。
红色誓言:作为援外专家的“民间使者”,怎样来体现中国人新的道德风貌与工作精神,不能不时刻在脑中萦回。“为受援国人民办好事,为祖国和人民争光”鼓舞我和同志们团结奋斗,勇往直前,苦干巧干,在质量、速度等各方面都较好地完成了任务。
背景阅读:
1975-1979年,傅淡如作为中国援助非洲贝宁共和国农业技术组成员推广水稻种植。贝宁当地人的主食是木薯,没见过水稻,傅淡如试种并教会当地农民如何种植水稻。贝宁地处赤道附近,“天天骄阳似火,路边的草一点火就烧起来”,天旱时“土干得挖不动,有的地推土机也啃不动”。每天早上天亮起床,七点多一点就外出工作。当地的毒蛇和干蚂蟥多,劳作时要穿及膝的长筒靴,头顶高温,每天靴子里都能倒出水来。即便是酷热中,全身长满疙瘩,得了脂溢性皮炎,染上疟疾,他也不愿休息。
傅淡如教授在濆江农场实验田
红色誓言:我们这一代是在最好的条件下形成世界观的,又经过了反复的锤炼与巩固,历史又毫不留情地把我们推向前台。要不辜负人民的哺育,党的培育,只有勇敢地肩负起承先启后的历史重担,更加勤恳地学习、工作。
背景阅读:
傅淡如以水稻栽培作为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工作和事业,几乎一年四季都没有离开过水稻。春、夏、秋水稻的播种、栽培、管理及收获,即便是冬天,样本分析、数据测算、结果对比也让他难得停歇下来。不管是在沙湾农场还是在濆江农场的试验田里,水稻从育秧、栽种、病虫害防治、收割到晾晒,他都亲力亲为。
红色誓言:我们不能自大,但也确实不应自暴自弃,认为都不如洋人水平高。我们中国人是可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的。
背景阅读:
在贝宁,傅淡如作为援助非洲贝宁共和国农业技术组的中方专家,在工作接触中他有机会结识到一些水平较高的贝方聘请的外国专家,但也有一些不怎么样的专家。一名德国专家提供了一些品种的水稻种子给傅淡如,希望在他所负责的垦区合作实验种植,他仔细观察种子后发现质量确实很高。此外,外国专家来交流,提了几个问题都得不到像样的回答。源于这些经历,因此傅淡如写下了这段话,一方面要认识到我们在当时取得的成果,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差距,需要不断努力。
“水稻田中耕不辍,科研路上谱华章”,傅淡如教授在水稻田间不断耕耘,在科研道路上不断进取,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水稻发展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更应承先辈之光,以热爱,以勇气,以智慧,肩挑大任,在奔涌的激流中立稳脚跟,在时代的洪流中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