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曾凡同的红色誓言
家禽,几乎是人类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随着人们对于高蛋白、低脂肪食品需求的增加,禽肉和禽蛋的消费量逐年攀升。家禽养殖对农业经济的提升有着重大意义,其中,家禽培育是把握家禽质量的关键性步骤。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农业大学曾凡同教授,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数十载,投身学术,醉心科研,在畜牧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为家禽遗传育种与繁殖技术的科研教学工作做出了杰出贡献。本期文章将带领大家了解曾凡同教授和他所立下的红色誓言。
曾凡同教授留影
曾凡同(男1931.06-2009.05)
四川内江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98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于四川大学农学院(1950-1956年,四川农业大学前身办学机构)畜牧兽医系毕业后留校,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擅长家禽遗传育种与繁殖技术,主持完成了“提高四川麻鸭肉用性的研究”“成都白鸡新品种及育种方法的研究四川棚鸭业调查研究”“四川家禽品种资源调查”等科研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他还曾获“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红色誓言)“支持川农人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的一种最主要的原动力,就是党长期教育培养形成的对党和国家的赤胆忠诚和报国之志。”
背景阅读:
曾凡同教授自1954年毕业留校任教,亲身经历了1956年的四川农学院迁雅安独立建校的情况,当时学校除了一批教师外,仅有原西康省省府的几幢办公楼。然而,就是在这种天时、地利一样都不曾拥有的艰难环境下,他凭借对科研的执着,对国家的热爱,为四川的家禽方面的科学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为四川农业大学的家禽科研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什么川农大在1956年迁雅安后能生存下来,为什么改革开放后又取得那么多引人瞩目的成果?曾凡同用上述的话很好地回答了这两个问题。
“喜有群贤勤探索,科学光彩耀华堂。”畜牧业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正是有着如曾凡同教授一样,致力于畜牧业领域科学研究,为国家无私奉献的人,今天,我们的中国人的餐桌上才有了如此多安全可靠、品种丰富的肉类食品。现在,历史将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中,我们也要传承这份红色基因,延续这份科研精神,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贡献一份自己的青春力量。
左起曾凡同、杨凤、郭万柱资料来源:四川农业大学档案馆(校史办公室)
家禽学专家邱祥聘、曾凡同指导青年教师进行家禽细胞分析研究
资料来源:四川农业大学档案馆(校史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