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珍档】佘耀彤:赤诚献翠林
佘耀彤(1891-1968),字季可,四川巴县(今重庆巴南区)人,造林学家、经济学家、教育学家,我国森林经济学的奠基人。佘耀彤16岁公派留学日本,1914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森林学系,在日留学期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辛亥革命。1914年回国后,定居成都多子巷可庐(1991年市政建设已拆迁),参与筹建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林学系。
对前人的每一次凝望,都是一次初心的叩问;每一次对过往的回眸,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在建党100周年、建校115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追忆光辉岁月,赓续精神血脉。
为“林”而来,倾尽一生
1931年四川省立农学院独立建院,佘耀彤即为第一任院长。先生利用其同盟会元老的身份,联合其留日同学吴玉章、任鸿隽等多名教育界人事,在其姐夫——邓胥功的帮助下,多次向国民政府教育部请愿,在他的不懈努力下,1935年四川省立农学院再次并入了国立四川大学。
1949年佘耀彤加入地下民革,动荡时期,毅然坚守国立四川大学。作为老同盟会会员和著名教育家,在新中国建国后,佘耀彤先后当选为一至三届四川省人大代表、省政协代表,担任四川省省志的顾问工作。50年代初,他在省人大的第一条提案是关于“禁止乱砍乱伐,保持生态平衡”的提案,是我国首位倡导生态平衡的造林学家。60年代,佘耀彤与彭家元(1897-1966,土壤肥料学家,中国现代土壤肥料科学的先驱)、李荫桢(1902-1992年,林学家、林业教育家)等同是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的顶梁级教授们在四川省人代会、政协会上提案保护生态保护水土;提案提高大学生的语文水平,开设大学语文课。作为林学家、教育家的佘耀彤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农林教育。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佘耀彤将灌县(都江堰)灵岩山林场属于其私产的部分全部无偿捐献给了学校。1953年院系调整,时任林学系系主任的佘耀彤努力呼吁将学校留在西南教育中心成都市。在人民政府做出外迁川农的决定后,他坚决服从决定并带头前往雅安在原西康省省政府所在地筹建四川农学院,在四川农学院成立大会上,佘耀彤在《我的献礼--为四川农学院的成立而作》上呼吁“在解放以来七年的过程中,我们亲眼看见它的生长壮大以至成人,而今竟成家立业了。在热烈祝贺四川农学院的今天,目睹盛况,回忆过去,更感到我们今后责任的光荣和重大。在欢欣鼓舞之余,我以诚挚的心情,迎接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任务,今后更应尽我所有的力量为它的发展而奋斗”。
四川农学院在新建过程中,是曾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实习林场选用、业务部门联系、科学研究机关沟通、教学与生产实验场所的建立等等,一切都得重新作起。佘耀彤面对困难不逃避、不抱怨,以坦然、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可是这些困难并不能吓倒我们。为了建院的大业,我们有信心和勇气去克服它。我们已组织了将近十位教师,分赴各林场,调查情况,搞好联系,为今后进一步搞好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打下新的基础。”
直到1961年,佘耀彤因病退休回成都时,将其毕生心血编制的全套森林经济学手写教案以及包括其从日本带回的珍贵文献书籍在内的数百本森林学、经济学相关图书全部捐献给了学校。1968年,佘耀彤病逝于成都,葬于多子巷故居,1991年故居拆迁,迁葬于成都凤凰山。
投身教育,育人无数
1909年,佘耀彤与同乡好友任鸿隽(化学家,后任国立四川大学校长)一起东渡日本留学,就读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专修林学,1914年满怀振兴教育报效家国的豪情壮志回到家乡四川,任教于四川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把执世界林业科学及林业教育之牛耳的日本、德国理论带入了学校,开辟了新的森林经理学的教学内容。从此,佘耀彤开始了在学校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四川成都望江楼旁、雨城雅安青衣江畔有他在三尺讲台的身影;灌县灵岩山实验林场,江安竹林有他带领学生实习的足迹。
图:佘耀彤(中间着大衣者)带领师生森林考察。
76年的生涯里,佘耀彤为林学教育、为四川林业、为学院、为学校的发展倾注了毕生精力。在学术方面,佘耀彤主持了“四川森林之现况”、“四川林木垂直与水平分布”、“四川分区造林树种之选定”“四川油桐研究”、“木材抗腐试验”、“苗木抗旱试验”、“四川主要林木生长研究”等多项调查与研究;创建了四川林学会,创办了《四川林学会刊》《四川农学院院刊》等学术期刊;佘耀彤著述的《造林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是当时全国林学教学的教科书,并影响至今;佘耀彤执笔撰写的《四川竹类考查报告》《四川林业目前应注意之问题》《四川油桐之研究》等,在学术界内具有很深远的影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佘耀彤培养了很多重量级的农林专家,学生遍布省内外各领域,可谓桃李满天下,张小留、蔡霖生、王国龙等知名教授等都是佘耀彤先生的学生。还有他的儿子——佘斯盛,1947年川大农学院森林系毕业,造林专家,直接参与了根治永定河工程,80年代光明日报曾就他的人生经历和工作贡献做过专访,他把根扎在了北方,把家安在了北方,森林是他的事业;他的另一个儿子——佘翊盛,1950年川大农学院经济系毕业,农业经济专家,供职于国家农业部,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他们的为人,他们的敬业都是后辈的榜样和楷模。
图:1947年,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森林系毕业照,前排右三为佘耀彤,前排右四为彭家元,前排左三为李萌桢,后排左三为佘斯盛。
用心植树,终见成林
佘耀彤居住于少城多子巷15号可庐,几十年,从多子巷“可庐”到九眼桥川大农学院教书,基本每天往返都是坐黄包车,风雨来雨里去,中午在九眼桥附近的茶馆里泡碗茶,吃个锅盔,就算作午餐。先生在院里开辟出一小块平地,锤细泥土,用筛子过筛,把筛下的细土用木板把土铺平,然后把树种植入。他说:“土平,子叶才好发出来。”先生栽了许多的树,有黄角楠、桃、核桃、桑、桉……还有院门外的三棵槐树,无论刮风下雨,世事沧桑,槐树默默地成长,坚韧地挺立,直到参天。几十年的变迁,可庐是最有力的见证。
为人正直,不占别人便宜,说话要实,努力工作,这是佘耀彤带给家里几代人的精神财富,也是林院人贯注于血脉里的红色基因。信念如磐,一脉相承。佘耀彤先生的一生,是“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川农大精神的现实体现。精神所在,就是血脉所在,就是力量所在。学习先辈,坚定信仰和意志,笃实目标和方向,汲取勇气和力量,川农人挺起百年川农的铮铮脊梁。
备注:文中资料来源为佘耀彤遗留讲稿及家属回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