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服务大厅 > 正文

王永清教授讲述求学往事

2020-11-20 09:21:56 作者: 张瑾/文 李坚/图 潘坤/审访问量:437

11月19日,档案馆(校史办公室)口述校史工作坊团队、电教室工作人员一行三人在逸夫楼电教室,采访我校原教代会主席、博士生导师王永清教授。

王永清1978年考入四川农学院(我校前身机构,存续于1956-1985年间)园艺系果树专业,1985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88年公费留学英国伦敦大学,199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返校教授果树学,主要从事枇杷种质创新与育种研究,获国际枇杷突出贡献奖,是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王永清讲述了1978年熬夜备战高考的经历,因消息闭塞,得知恢复高考消息之时离考试只有4、5天了,时间紧迫。当时对于农村贫苦青年来讲,除了参军只能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因而机会难得,只能悬梁刺股、背水一战。他笑着回忆:“因点着煤油灯彻夜学习,屋顶都熏黑了一大片。”

1978年王永清考入四川农学院,他的第一印象是曾为西康省会的雅安气派非凡,校园环境好,是“一个读书的地方”。在校期间,因同班同学年龄参差不齐,他笑着回忆同班的“老大哥”还跟自己初中的孩子比赛着“争三好、创三好”。谈及学习氛围,王永清提到是“双向的高兴”:学生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老师们愿意教授毕生的知识技能。

在留学期间,一位英国教授访问中国后回国举办了一场报告会,虽不是主观有意的“丑化”中国,但是幻灯片上中国城市裸露的电线“如同蜘蛛网”,让在场的王永清“心里不舒服”。为了打破当地人“想象中国”的固有印象,王永清聚集华人留学生举办“中国之夜”,用中国美食、服装走秀、歌曲、传统舞蹈等形式多方面展示祖国文化,得到很好反馈,被英国同学评为“新奇”“是外国文化节展示规模最大、最成功的”。

采访中,王永清很谦虚,认为自己没有什么贡献,只是坚守老一辈“川农人”的传统,努力实践,踏实做事而已。然而自评“传统、守旧、有缺陷、爱遗忘”的王永清,在英国友人力劝留在英国时,毅然选择归国,他说:“花了国家的钱就要回来”。放弃留在北京的机会,辜负西南农学院导师期待,王永清选择偕同妻儿回到“吸引人的地方”——川农大,并称“在哪里都是为国效力”。

此外,王永清谈到“川农大精神”是在偏僻的地方,在艰苦的条件下,支撑着一代代“川农人”的精神支柱,并谈到“211工程”使川农上了一个新台阶,学校进入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软硬件设施得到极大提升,是学校发展史上的重大一步。最后,王永清为口述校史工作坊签名留念。



Copyright © 2016 四川农业大学 档案馆(校史办公室).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方式 0835-2882932;028-86293129

地址: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四川农业大学老校区艺术楼二楼档案馆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公平镇惠民路211号四川农业大学图书馆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