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服务大厅 > 正文

川农红档(七)共和国英烈校友谱

2020-03-27 09:33:14 作者: 瞿晓静 潘坤/文 潘坤/审访问量:3849

川农大红色档案(七):共和国英烈校友谱

编者按:在川农大百余年办学历史上,引爆辛亥革命的四川保路运动的关键转折事件——“水电报,其真实发生地是在四川通省农业学堂的农事试验场,革命党人曹笃、朱国琛、蒋淳凤等我校师生是保路运动的重要领导者;我校师生王右木、康明惠、郑佑之(著名抗日英雄赵一曼入党介绍人)是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四川党团组织创立者;杨开渠教授在抗战时期对四川水稻增质增产的研究,强有力地支持了全面抗战时期的粮草供应;新中国成立前后以江姐为代表的我校革命英烈校友们抛头颅、洒热血,书写了取义成仁的壮丽诗篇。为钩沉史实,深入挖掘提炼川农大红色基因,现特推出川农大红色档案系列考据报道。

影响几代中国人的著名红色小说《红岩》曾刻画了一群为了新中国抛头颅撒热血的革命先烈群相,其中最为家喻户晓的便是江姐。而江姐的原型人物就是1944年考入四川大学农学院(彼时为四川农业大学前身)的我校校友江竹筠,而当时一起被关押在渣滓洞并牺牲在重庆解放前夕的我校英烈校友还有何懋金、黄宁康、胡其恩等人,新中国成立后,张大成、曾廷钦、杨家寿、李树成四位校友又相继为了捍卫新生的共和国政权而奉献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囿于篇幅,本文拟集中选取江竹筠(19441945年就读于川大农学院植物病虫害系,19451946年就读于农艺系)、张大成(19441945年就读于川大农学院植物病虫害系,19451948年就读于农艺系)、杨家寿(19441949年先后就读于川大农学院森林系、农艺系)、李树成(19501954年就读于川大农学院农艺系)等四位为新中国而牺牲的英烈校友代表,和广大师生读者一起,怀着深深的敬意捧读他们用鲜血写就的红色档案。


一、英烈校友们就读的川大农学院相关专业之前世今生


四川大学始于1896年的四川中西学堂,而四川农业大学则源于1906年的四川通省农业学堂,两校在各自百余年办学的历史长河中曾有过两次汇流。具体说来,四川农业大学曾在1927年和1935年两次和其他院校合并组建成为历史上的四川大学,又在1931年和1956年两次脱离川大独立办学,其间与四川大学约有25年左右的合作办学情缘。


辛亥革命鼎新革故之后,四川农业大学的最初前身机构四川通省农业学堂更名为四川高等农业学校,并于19118月设立了农本科和林本科(见图1),至1926年,全校共有农本科、林本科、蚕本科三个专业,累积培养了2750名毕业生(见图2)。


 

图1:《四川高等农业学校农本科和林本科开办情形》,1915年

资料来源:四川农业大学档案馆(校史办)


1927年,四川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四川公立外国语专门学校、四川公立国学专门学校、四川公立农业专门学校(19141927年间我校的前身机构,见图2)、四川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提请改为单科大学,并于同年8月合并组建公立四川大学,农业专门学校设为公立四川大学农科学院,1932年公立四川大学农科学院独立建为四川省立农学院,其时本科部共有农学系和林学系两个系(见图3)。



图2:《四川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教育调查表》,1926年

资料来源:四川农业大学档案馆(校史办)


图3:《四川省立农学院招生简章》,1932年

资料来源:四川农业大学档案馆(校史办)


19358月四川省立农学院再度汇流入四川大学成立为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并延设农学和林学两系(当时四川大学共有文、理、法、农四大学院,见图4),在1939年时,农学院农学系经民国政府教育部批准改设为农艺系,农学院林学系则改设为森林系(见图5)。


图4:《四川大学组织系统图》,1935年

资料来源:四川农业大学档案馆(校史办)

 

图5:《1939年教育部关于川大农学院专业更改的批文》,1939年

资料来源:四川农业大学档案馆(校史办)


19351949年期间,川大农学院由最初的农学和林学两系逐渐衍生发展出农艺学系、森林系、农经系、蚕桑系、畜牧兽医系、园艺系、植物病虫害系、农业化学系等八个系,在学科实力方面,英国著名科技史学者李约瑟曾对当时的川大考察后评价道:“川大最强的学科是农学”(见图6)。在经历新中国1952年全国范围的院系大调整后,川大农学院保存设置有农学、林学、畜牧兽医三个系,下设农学、林学、畜牧、兽医四个专业(见图7),而这三系四专业又在1956年全部迁往雅安组建了四川农学院,当时三系四专业的知名教授大多随迁抵达雅安,其中就包括四川农学院首任院长杨开渠(农学),继任院长杨允奎(农学)以及彭家元(农学)、佘耀彤(林学)、李荫桢(林学)等。在1958年发布的四川农学院招生专刊中这样介绍——“本院现有三个系设四个专业:农学系设农学专业,林学系设林业专业,畜牧兽医系设畜牧专业和兽医专业,全院各系共有教师236人,学生1172人,本年度招收新生名额共390”(见图8)

 

图6:资料来源:《李约瑟游记》116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


 

图7:西南高等学校一年级专业设置概况表,1952年

资料来源:四川农业大学档案馆(校史办)


图8:《四川农学院1958年招生专刊》

资料来源:四川农业大学档案馆(校史办)


结论:江竹筠、张大成、杨家寿、李树成等英烈校友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所就读的四川大学农学院的相关专业,如植物病虫害系、农艺系、森林系等,都是源自于四川农业大学汇流四川大学之前的各历史时期办学机构(如四川通省农业学堂、四川高等农业学校、四川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四川省立农学院等),又在新中国建立后,主要对应于迁雅办学的四川农学院的“三系四专业”,而当年的“三系四专业”正是四川农业大学成长发展为今天的“211”、“双一流”高校的学科群落的学科专业根基所在。


二、共和国英烈校友们的川农大岁月


(一)红岩上红梅开——江竹筠

图9:江竹筠


1. 入学习农,结下深厚学友情


江竹筠(1920.8.20-1949.11.14,见图9),原名江竹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5月,江竹筠在重庆的活动引起了当局注意,被特务跟踪,因此她接受组织委派来到成都,在组织同意下化名江志炜考入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植物病虫害系(见图10、图11),翌年转入农艺系(见图12),在四川大学入学考试时,江竹筠认识了董绛云(后为四川农业大学另一英烈校友张大成的发妻,见图13),江竹筠董绛云、张大成三人于1944年一同考进了植物病虫害系,在新生时期,江竹筠董绛云还住进了同一间寝室,江竹筠住上铺,董绛云住下铺,一年后,1945年三人又决定一起转到了农艺系学习(见图12),1946年秋江竹筠奉党组织命令离开川大(见图14)回到重庆,当时她的休学手续也是委托董绛云代为办理的。之后江竹筠的儿子彭云出生,董绛云还主动承担起了照顾任务。正是在当年的川农大求学生活中,她们互相扶持帮助,结下了深厚宝贵的学友情谊


图10:江志炜入学登记表,1944年

资料来源:四川大学档案馆(校史办)


图11:江志伟、张大成、董绛云三人的新生录取名单,1944年

资料来源:四川农业大学档案馆(校史办)


图12:江志炜 、张大成、董绛云由植物病虫害系转到农艺学系的相关通知,1945年

资源来源:四川农业大学档案馆(校史办)


图13:董绛云在20世纪90年代接收媒体访谈的视频截图


图14:张大成、董绛云在大学三年级的注册名单,此时已没有江志炜的名字,1947年

资料来源:四川农业大学档案馆(校史办)


2.红衣蓝袍白巾——同学们对江姐形象的经典记忆


红毛衣蓝布旗袍和白围巾是江姐就义前的经典舞台形象,而真实的江竹筠在当时的川农大求学时,留给同学们的记忆是她在秋冬季时的确爱穿一件海昌蓝布袍外罩深红色毛衣(见图15右),据杨韵贤回忆,那件红毛衣是她送给江姐的,而江姐也很喜欢,经常穿在身上,她推测,江姐在19491114日重庆就义前穿的红毛衣或许就是她送的那件(见图15左)。

   

图15:《和江姐在一起的日子》(左),杨韵贤口述,资料来源:《四川党的建设》,1996年7期;

《江姐在四川大学》(右),赵锡骅,资料来源:《红岩春秋》,2004年6期。


3.一脉传承,受教于川农大名师


江竹筠、张大成等人入学后,之后随迁到雅安建立四川农学院的许多名师,如杨开渠、杨允奎、彭家元等都曾担任过他们的专业课任课教师(见图16、图17),其中,杨开渠为其讲授农艺学并指导农场实验,杨允奎讲授生物统计学,彭家元讲授土壤肥料学。


图16:江姐、张大成、董绛云大学一年级上学期课程表,1944年

资料来源:四川农业大学档案馆(校史办)


图17:江姐、张大成、董绛云大学二年级下学期课程表,1946年

资料来源:四川农业大学档案馆(校史办)


   上述三位教授在当年不仅都是留学归来报效祖国的饱学之士(杨开渠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杨允奎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彭家元毕业于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位先生也都是深具爱国情怀的卓越志士,其中杨开渠是在1927年加入共产党,后在白色恐怖期间抵沪赴日的老党员,他与杨允奎在全面抗战时期的四川稻麦改进场和创立的四川大学农学院稻作室(今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曾为抗战粮草输出做出了重大贡献,彭家元不仅本身是四川土壤学创始人,其胞兄彭家珍曾经舍身炸死清廷顽固保皇派良弼,逼退清宣统帝,后被孙中山追授为陆军大将军。


(二)十二桥畔铸英魂——张大成


张大成(见图18),名文龙,字大成,1920年农历88日生于四川省郫县德源乡。

 

图18:张大成烈士毕业照,1948年


如前文所述,1944年张大成与江竹筠、董绛云一起考入四川大学植物病虫害系,次年一起转入农艺系,在大学学习期间,张大成受二哥张大昌的影响,董绛云受同一寝室的江姐、陈光明(张大成的二嫂,当时就读四川大学历史系)的影响,二人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升,都积极参加了进步社团(见图19),尤其是张大成,更是走在当时四川大学学生运动前列,他于1946年夏天经张万禄、刘光书(后为四川农业大学图书馆离休干部,当时就读四川大学经济系)的介绍加入中国民主同盟(见图20),不久当选民盟小组长,董绛云就是该小组的组员。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中,张大成和董绛云进入热恋,并于1949年春结为伉俪。19493月,张大成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12日被捕,127日与著名共产党员杨伯恺一起牺牲于成都通惠门外十二桥,葬于今天的成都十二桥烈士纪念墓园。


图19:四川大学女声社(左二为陈光明),资料来源:四川农业大学档案馆(校史办),张家光捐赠

\

图20:奋发有为的革命青年张大成烈士

资料来源:《成都文史资料选编 解放战争卷 (上卷) 黎明前夜》


(三)创造了人民的春天,自己却在春天里长眠——杨家寿


图21:杨家寿


杨家寿(1923-1950.1,见图21),又名杨含,1923年出生于南川县隆化镇,1944年考入四川大学农学院森林系(见图22),后转入农艺系(见图23),1949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122日被叛乱土匪杀害,牺牲于邛崃孔明乡。


图22:杨家寿入学登记表,1944年,资料来源:四川大学档案馆(校史办)


图23:杨家寿学籍表,资料来源:四川大学档案馆(校史办)


杨家寿在就读求学时期曾参加过“黎明合唱团”、“自然科学研究社”、“读书会”等进步社团,更担任了“民协”(当时川大党的外围组织)农艺系的负责人,他时常通过组织运动会、郊游等活动(见图24)将同年级同系的80多位同学组织起来扭秧歌,唱革命歌曲等方式来宣传革命道理。在19461947年的寒暑假期间,他还在家乡南川县办了油印小报《芜草》,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面目,他在此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叫《停战》,内容如下:停战停战,一边在停,一边在战,这边在停,那边在战……(见图25)。1950122日杨家寿在邛崃县孔明乡金店子被叛乱土匪杀害。他短暂的一生正如他的同学邓国澄所说的那样:“创造了人民的春天,自己却在春天里长眠”(见图25)。


图24:组织班级同学参观四川省农科所,1948年夏,杨家寿同学邓国澄捐赠

资料来源:邛崃市党史办,右起站立者第三人为杨家寿


图25:杨家寿烈士的情况,1986年由其族弟杨家玉提供,资料来源:邛崃市党史办


(四)用热血捍卫藏区民主改革成果——李树成

 

图26:李树成烈士像

来源说明: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李树成没有留下一张照片,该图为我校视觉传达系18级曾唯一同学根据李树成胞弟李显成回忆绘制。


李树成(1924.4-1956.4,见图26),出生于四川省仁寿县视高公社反修大队,1950年考入四川大学农学院农艺系(见图27),1954年毕业(如图28)后被党组织派往西康省藏族自治区乾宁县(现道孚县)八美农技站副站长,19564月在乾宁县瓦窑村民主改革中被西藏叛乱分子于凌晨砍杀牺牲,尸首被残忍分割并抛入河中。


图27:李树成新生录取名册,1950年,资料来源:四川农业大家档案馆(校史办)


图28:李树成毕业生情况简表,1954年,资料来源:四川农业大家档案馆(校史办)

 

图29:李树成胞弟李显成在成都家中接受我校口述校史工作坊的采访,2019年

资料来源:四川农业大家档案馆(校史办)


图30:李树成的女儿李琼女士接受“口述校史工作坊”的采访后签字留念,2019年

资料来源:四川农业大家档案馆(校史办)


据李树成胞弟讲述,学生时代的李树成性格内向,但学习十分刻苦,酷爱读书,一有空闲就手不释卷(见图29)。据女儿李琼女士讲述,李树成大学毕业后是主动自愿申请援藏(见图30),他入藏的1954年正值当地叛乱多发、土匪活动猖獗的时候。在西康撤省以后,国家在当地着力于民主改革,李树成就是在做民主改革前期宣传时被叛乱分子杀害的,父亲牺牲那年,自己年仅5岁。2014年国家民政部再次为李树成换新颁发了烈士证书(见图31)。


图31:李树成的烈士证明书,2014年

资料来源:四川农业大家档案馆(校史办),由李树成女儿李琼女士捐赠副本


三、关于川农大共和国英烈校友群体的历史思考

新中国成立前后,四川大学涌现出的革命英烈校友数量位居当时全国高校前列,而当时的川农大前身机构——四川大学农学院的革命英烈人数又居于川大之首,究其缘由,抗战时期,四川作为大后方汇聚了大量全国先进知识分子,四川大学作为当时四川高校和知识分子团体的核心腹地和代表性阵地,各种社会思潮、先进思想的交锋碰撞无疑是其涌现出大批成仁取义志士仁人的重要历史环境因素,而在当时的四川大学,正如李约瑟所评价的那样,“最强的学科是农学”,故而以江姐为代表的川农人互相示范影响,前仆后继地投身革命甚至牺牲生命,她们既为川农大人留下了一笔极其珍贵的红色遗产,也孕育奠基了川农大精神的首要精神元素——“爱国”,书写了川农大最为浓墨重彩的红色光荣传统华章。

致谢:本文成文过程中,四川大学原档案馆(校史办)馆长、现图书馆馆长党跃武教授提供了杨家寿入学档案,张大成烈士的侄女、陈光明的女儿张家光女士提供了原四川大学女声社的照片,中共邛崃党史办提供了杨家寿烈士的珍贵照片和回忆文章,李树成烈士的女儿李琼女士提供了李树成的烈士证明书,我校视觉传达专业18级曾唯一同学绘制了李树成烈士肖像,在此一并表达深深谢意。

 



Copyright © 2016 四川农业大学 档案馆(校史办公室).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方式 0835-2882932;028-86293129

地址: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四川农业大学老校区艺术楼二楼档案馆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公平镇惠民路211号四川农业大学图书馆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