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而不平庸的档案人:校史捕捉手李坚
在图书档案馆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虽然没有站在三尺讲台或实验室内,却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付出,数十年如一日地为教学科研提供原始资料查询的便捷服务,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川农大精神”,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庸的奉献。
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位这样默默奉献,平凡而不平庸的档案馆老师——李坚。在李坚的日常工作中,你既可看见他每日在繁多的声像资料间仔细整理归档入库,又可看见他背着单反相机和三脚架奔忙于学校重大活动现场,捕捉历史的精彩瞬间;既可看见他面对工作时的兢兢业业,又可看见平日里他对青年学子的热情关怀。
作为专职整理声像资料和基建资料的档案馆教职工李坚,大家一说起他,大部分人的印象就是一位脸上挂着温暖微笑、热心为查询者服务的档案馆工作人员,殊不知李坚的成长历程却一点也不平凡。李坚父母均为川农老教师,其母是四川省著名蔬菜专家,其父是印尼爱国富商华侨。父母一生给李坚最深的印象就是:严谨务实与无私奉献。
展摄影之所长 贺川农之华诞
李坚不仅擅长整理声像档案资料,更是摄影方面的能手,他曾深度参与《岁月记忆:川农老照片》等光影校史的编辑工作。2016年,恰逢建校110周年,为献礼110周年校庆,时任副校长张强精心策划出版一本反映川农110年变迁的图册。作为图册主编,张强十分重视,曾亲自来到档案馆指导编辑工作,李坚也加入了编辑团队。
当时,张强提议照片成册出版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为此编辑团队多次开会商讨,最终决定以川农历史上重要的时间节点为线索将照片分成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1906-1956,这是学校1906年初具雏形至1956年迁往雅安独立建院的时间点;第二个板块是:1956-1977,这是学校1956年艰难独立建院到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间点;第三个板块是:1977-1986,这是学校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至1986年建校八十周年的时间节点。如同图册序言所说:搜集选编这些老照片的目的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川农110年走过的艰难历程;从一个侧面去回望那些逝去岁月的一些片段。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本图册一经出版就广受好评,很快被全校各单位索抢一空,之后再版也供不应求,可见图册以新颖视角展现川农校史的形式,深受新老川农人的喜爱。李坚通过发挥个人所长,不仅作为川农子弟和川农教职工,为学校110年华诞献上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更通过深度参与,为传承与弘扬校园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竭一己之心力 掬先贤之芳华
李坚从小在川农长大,对川农有着极其深厚的情感,从父母身上他看到了老一辈川农人从成都迁往雅安后在教学、科研、生活上艰苦奋斗、艰难前进的过程,当时年幼的他不懂得背后的原因,但如今当他回望过去,对父母那辈老川农人饱含的只有神圣的敬意。为了留住这些川农往事,李坚在2017年萌生出以口述史的光影访谈方式纪录包括迁雅在内的校史的想法,经细致筹备,终于在2018年成立了“口述川农史工作坊”,李坚作为该工作坊实际负责人和指导教师,满怀热忱地迅速开展工作,短短一年时间,已经采访记录包括我校著名小麦育种专家颜济教授在内十余名老教师,目前口述川农史正在蓬勃开展中。今年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李坚又为了完善我校历史上9位共和国烈士校友相关资料,奔波于邛崃党史办,走访于烈士校友的后人家庭,填补找寻了不少弥足珍贵的一手资料。诚然,如果没有上述工作,这段历史也会在列于档案文字中,但是寥落苍白的文字注定无法完满展现从零开始的老一辈川农人究竟是如何在艰难困苦中顽强挺立;没有具体讲述的模糊概念也难以让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深刻领悟“川农大精神”的内核。
立一身之典范 燃学子之心灯
由于身处一线服务窗口,李坚会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到许多莘莘学子,除了日常档案查询服务之外,面对学生的请教他总是热情回应;李坚热爱摄影,也从常常利用学生社团活动平台为热爱摄影的同学们举办摄影技巧讲座,悉心指导他们的实践拍摄。李坚常常说虽然自己是老师,但他更愿意像朋友一般与学生相处,他认为老师的作用更多地在于言传身教,在自己的工作中去启迪、帮助和鼓励学生。他常常会结合自身的经历鼓励学生坚持追寻自己的梦想,沉下心来脚踏实地去圆梦。许多同学和他接触后都表示李坚老师平易近人,从他身上学习到的不仅是摄影技巧,更有朴实无华、无私奉献、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李坚作为图书档案馆一名平凡教职工,一直恪守“立德为本”的准则,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里都严格要求自己以徳立身、以德服务、以德育德,在与青年学子的交流中,他常常鼓励大家向老一辈川农人学习,传承弘扬不畏艰难、不怕失败的“川农大精神”。
其实,在图书档案系统,还有许多像李坚这样默默为教学科研提供服务的平凡工作者,他们默默耕耘在教学科研的服务大后方,坚守在图书档案这一片净土,以自己朴实无华的方式践行着川农大精神,发扬着螺丝钉精神,时时不忘作为川农大一名教职工的神圣职责,以服务育人,积极参与营造了川农大的优良师德师风。